“人图领读者”(总第二十七期)卡夫卡文学认知专题讲座——纪念世界文学巨匠卡夫卡逝世100周年成功举办
9月19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世界文学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研究中心共同组织的“人图领读者”(总第二十七期)卡夫卡文学认知专题讲座——纪念世界文学巨匠卡夫卡逝世100周年在图书馆307报告厅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由国际知名德语文学和犹太文学研究者、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学系吉尔伯(Mark H. Gelber)教授主讲,世界文学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影教授主持,中心青年研究员全体参加。

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学系
吉尔伯教授主讲

中国人民大学世界文学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研究中心
陈影教授主持
在讲座中,吉尔伯教授首先以时间脉络为线索,系统阐述了卡夫卡一生中与犹太因素相关的重要事件,从语言学习和阅读习惯等角度探讨了卡夫卡与犹太文化的联系,指出意第绪语和希伯来语的学习经历对卡夫卡的犹太身份认同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接着,吉尔伯教授以卡夫卡的“读者”身份为切入点展开分析。他指出在德语中,英语单词reader有两重含义,可以解释为“Leser”(读者),也可以解释为“Vorleser”(朗读者)。卡夫卡是一位求知欲极强的读者,他涉猎的语种和文学体裁颇多,尤其关注与犹太历史文化相关的作品。同时,卡夫卡也十分热衷于在文学圈和公共场合朗读其文学作品。吉尔伯教授提出并深刻剖析了卡夫卡文学作品中的“犹太性”(Jewish sensibility)概念。这一术语最早可追溯至十八世纪英国小说家简·奥斯汀的《理智与情感》,与法国批评家米歇尔·福柯的理论亦有关联。比起身份认同(identity),他更倾向使用“犹太性”(Jewish sensibility)一词。他认为卡夫卡的“犹太性”不仅体现在宗教和文化维度,也是处理身份、语言和空间之间复杂关系的关键,可以为理解卡夫卡的作品提供新的视角。
最后,吉尔伯教授指出,卡夫卡的犹太读者身份对其文学创作而言,意义深远,但目前学界对此研究稍显不足。吉尔伯教授以卡夫卡的短篇小说《审判》为例,介绍了犹太文学阅读对于作者创作的影响,以及《审判》出版后卡夫卡对于读者阅读反应的关注。在讲座过程中,吉尔伯教授生动形象地将中国语言和传统文化与犹太文化进行对比,激起了听众的文化共鸣。在互动环节中,听众们积极提问,围绕卡夫卡语言学习的动机、写作风格与身份认同等话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吉尔伯教授对听众的提问做出了细致回应。

讲座后,听众意犹未尽,继续与吉尔伯教授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