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前教授领读《中国文化基因的起源:考古学的视角》

品读经典文献,感受阅读魅力。2024年4月10日,图书馆资源与服务宣传月系列活动的重要主题活动“人图领读者”(总第二十三期)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举行。本期活动邀请到的领读嘉宾是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胜前老师,他领读的书目是其代表作《中国文化基因的起源:考古学的视角》。
作为开场,陈老师首先从“借古开今”的角度介绍了本书的写作宗旨。一方面,本书采取了考古学的视角。在形式上,站在历史的角度对文化进行审视,体悟时代洪流中的大趋势,在内容中,讲求对历史判断的实物证据,并且通过这些证据探寻各个时代人们对事物的意义赋予行为。另一方面,本书成书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大背景之下,中国正面临着重新崛起的历史使命,中国文化与中华文明需要在新的历史阶段被重新认识。沿着这一思想脉络,便抵达了本书的中心问题:历史如何定义中国人?
陈老师借用了《自私的基因》的作者道金斯的“模因”理论来定义中国历史中的文化基因,并且认为文化基因起源于中国的农业时代,原因有三:首先,在农业时代人类已经形成较为稳定的族群,族群成员之间分享着类似的思维模式;其次,农业不同于游牧和狩猎,拥有着极为稳定的产出;最后,世界历史表明了一切文明无一例外起源于农业文明。陈老师列举了一系列考古学证据,将中国的农业文明起源时期定位在旧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期。在这一时期形成的中国农业具有西亚和华北两个独立发源地,并且在进一步发展中形成华北和长江中下游两个文明中心,多文明的格局使得古代中国具有多元的文化发展。同时,多中心的空间特征使得中国文明在面对自然灾害和外敌入侵等突发事件时拥有巨大的缓冲空间,赋予了中国文化屹立千年而不倒的潜力。此外,中国农业文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中国的畜牧业、农业和水力特征相适应,农业副产品可作为牲畜的饲料。西亚的畜牧文明则与此,牧场和耕地是相互排斥的两种选择,但是西亚发展了商业文化作为补充。
最后,通过对中国文明历史脉络的阐述,陈老师梳理了史前中国文明的基本特点:历史连续,规模巨大,多元文化相互统一,自成体系以及和平内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炼了中国文化氛围中所孕育的基因性状:1.勤劳,中国人皆是农耕文明时期勤劳者的后裔;2.节俭,农业文明需要不断面对自然灾害和外敌入侵,因此中国人养成了节俭应变的习惯;3.集体本位;4. 包容,中国文明始终以开放的态度对待诸多文化;5.天人合一,居住区出土了大量以星象为主题的文物;6.中和,对早期文明的探索表明中国存在一个玉石时代,表明了人们对“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玉石品质的追求;7.和平,这是农业文明的必要条件,农耕需要及其一个稳定的社会;8.合群;9.雅致,中国人善于为周遭的一切事物赋予意义。
陈胜前老师从考古溯源的角度为老师同学们展现了一个历史悠久、绵延不断的文化中国,清楚地呈现了“中国人”身份的历史根据。观众们在现场积极回应,反响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