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人图领读者”总第26期活动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307报告厅成功举行。本次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联合主办,邀请到了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资料部主任、中国图书馆学会文博专业组主任、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理事翁淮南教授对其学术专著《何以华夏:文物上的中华民族》进行权威解读。

翁淮南教授的讲座主题为“何以华夏——兼谈文物视野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渊源”,他对全国百年百大考古遗址和多家博物馆的代表性文物进行了“历史连续性”梳理,用丰富的物证解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渊源。
在开场,翁淮南教授首先为大家展示了甲骨文里的华夏,用“龙”、“人”、“民”、“族”、“共”、“德”等文字让我们认识到文化与文明的含义,领会我们何以为炎黄子孙和龙的传人。凭借对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的深度熟悉,他援引多个文物例证,分别从八个角度切入中国式现代化,论证其如何扎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翁淮南教授分析了古罗马与秦汉文明的对话,以及孔子对西方现代化进程的促进作用,指出以红色为代表的暖色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底色。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五大文化带是充满活力的动态开放系统。翁教授认为甲骨文的“梦”字最初即表达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追求,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相契合。以国博藏品陶筒上下相通的结构为例,翁教授指出汉字“中国”蕴含着天人合一的理念,解释了永续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选择。俗语道“民以食为天”,翁教授关注到文物中反映出的粮食与经济问题,引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同时,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呈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面孔与中国形象,多件文物展现的中国面孔印证了中国自信。最后,翁教授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为何需要领导核心”、“中国式现代化为何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两个问题,陶器“手拉手舞蹈盆”呈现了“我们在一起”的聚焦文化,青铜器后母戊大方鼎则是家国情怀深处核心凝聚力的表征。党的自我革命是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在文物中能够寻找到自我革命、自鉴自省的源头,时刻提醒我们坚持初心。

讲座在师生听众热烈的掌声中结束,多名师生积极与翁淮南教授进行讨论互动,现场气氛活跃。翁淮南教授在互动环节强调,科学认识文物的价值,需要从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科技价值、审美价值、人类价值、时代价值多方面对文物展开考察。作为我校“进学蓄德”阅读计划的系列活动之一,本次活动收获全校师生的热烈响应,共吸引几十名来自各学院的学生读者与教职工读者报名参与。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是全国阅读推广示范基地,作为阅读推广的品牌栏目,“人图领读者”曾获中国图书馆学会优秀项目奖。该栏目以邀请学者带着自己的学术著作与学生分享为特色,融通学者、学术和学生的联系,打造以通识教育为目标的读书平台。